咖啡培训:咖啡知识之萃取变数
咖啡豆含有许多不同的物质。我们的目标,就是以水把这些物质萃取至恰到好处的量,令杯中的咖啡不单美味,而且比较平衡,不会太浓烈也不会太薄弱。萃取率一般以百分比表示,用于表达咖啡豆的百分之多少被提取至水中,形成咖啡液。
每一颗烘焙过的咖啡豆,里面大概有30%的物质是属于水溶性的。一般我们冲煮咖啡的时候,会尝试把萃取范围控制在18%到22%之间。要从豆里萃取足够的物质,让咖啡有着丰富的风味,醇厚的口感的同时,又不能不小心踏进过度萃取的范围,要能找到这个平衡点,是比较有挑战性的。这也是专业咖啡师和业余爱好者其中最重要的分别。萃取过程里面包含的技术和知识,和很多变数有关,而以下列出的数个特别重要和基础的变数,需要在冲煮咖啡之时认真留意。

需要考量的变数:
1、新鲜度:
新鲜烘焙的咖啡豆,必需经过一个静止的阶段,一段时间的排气(俗称“养豆期”),才会达到一个最适合冲煮的状态。烘焙过程中咖啡豆所产生的气体,会慢慢从豆子的孔隙中排出。排气后的咖啡豆,会变的更容易被水渗透,溶解。还没充分静止排气的豆子,渗透性就当然较差,也自然更难萃取。
2、水的成分:
水的品质和成分,会因为产地的地质环境,当地对饮用水的处理,和过滤的步骤,而有着很大的差异。钙,碱度,pH值,钠,以及TDS总溶解物质,都能影响咖啡豆中的哪些水溶性物质能被如何的萃取。所以,了解用于冲煮咖啡的水,它里面包含的是什么,含量有多少,是比较要紧的一点。
3、粉水比:
咖啡粉和水的比例,就是多少咖啡豆,以多少分量的水去冲煮。这一般以克或者盎司的单位去表示。很多咖啡师都会建议说,当你第一次接触一个你之前没冲煮过的豆子时,可以以1:16的粉水比作为起点进行冲泡,然后如果有需要就从这个比例作出调整。
4、研磨度:
咖啡的研磨度,和磨豆机磨盘的设定,与咖啡粉的表面面积有着直接的关系。一般来说,表面面积越大,可以被萃取的潜在物质就越多,越容易被提取。相对于磨碎了的咖啡豆,一颗完整豆子的表面面积比较细。这是为什么我们泡咖啡都是使用研磨后的咖啡粉。咖啡粉的研磨度越细,总的表面面积越大,水也能更轻易地把风味物质萃取出来。咖啡粉如果太粗大,那自然是恰恰相反。除了会大幅度的影响咖啡的可溶解性之外,研磨度也会明显的影响水穿过咖啡粉层的流速(试想想,水要穿过一层石头的速度,肯定和穿过一层细沙的速度有分差),间接地影响了水和咖啡的接触时间。
5、水温:
热水要比冷水更快的把咖啡物质提取,所以冷泡的方法一般都需时几个小时,但热水只要数分钟就能完成萃取。但是,太高的水温,有可能会导致过度萃取。业界一般都建议在摄氏90至96度这一个理想的萃取温度范围里进行冲煮。如果能在整个冲煮过程中保持温度不变,那当然对于出品的稳定性和可复制性是最好的。正如以不同温度去烘焙食物会有截然不同的结果一样,不同温度的水温也会在咖啡萃取这一块有着明确的分别。
6、接触时间:
这是水和咖啡粉接触的时间。时间过短,萃取会不足,接触时间过长,那自然就会导致过度萃取。
7、闷蒸:
这是用水弄湿咖啡粉的第一个阶段。这个阶段,是要让豆内的二氧化碳释放掉,令咖啡粉待命,准备好被萃取,也使往后注的水可以更轻松容易的在咖啡粉层内流动(如果闷蒸能弄的均匀透彻,那萃取也会更均匀简单)。
8、浓度/总溶解物质:
总溶解物质TDS就是一杯咖啡,液体里含有多少被溶解了的固体。这并不包括咖啡表面常见的油脂。想要量度TDS,就必需要用折射测量器。我们常说的咖啡浓度,就是取决于TDS这个代表咖啡液里溶解了的物质浓度的数值。 TDS越高,那杯咖啡就越浓烈。相反TDS越低,咖啡的浓度就越低。很多时候喝咖啡说的浓度,是咖啡在你嘴里留下的口感。高浓度的咖啡,会让你的舌头觉得厚重,而低浓度的咖啡,则会感觉薄薄的,水水的。
9、搅动:
这是形容我们在冲煮咖啡的过程中让咖啡粉和水产生湍流(使用勺子或者水柱对咖啡粉进行搅拌)。搅动和湍流,与萃取率有着直接的关系,所以如果要维持出品的稳定性,一定要让每一次冲煮时搅动的时间和湍流的强度尽量保持一致。
10、流速:
这是水穿过咖啡粉层,把物质带到下壶的速度



